他侍奉11帝却被骂千年?百姓哭丧三日,史书为何骂他无耻?
公元954年春,后周汴梁城笼罩在哀伤之中。一位73岁老人的离世,让街巷百姓自发罢市痛哭,连后周世宗柴荣都为之辍朝三日,追封他为瀛王,谥号“文懿”。然而谁也没想到,这位在当世享有“在世孔圣”美誉的重臣,会在百年后被欧阳修斥为“不知廉耻”,被司马光骂作“奸臣之尤”
公元954年春,后周汴梁城笼罩在哀伤之中。一位73岁老人的离世,让街巷百姓自发罢市痛哭,连后周世宗柴荣都为之辍朝三日,追封他为瀛王,谥号“文懿”。然而谁也没想到,这位在当世享有“在世孔圣”美誉的重臣,会在百年后被欧阳修斥为“不知廉耻”,被司马光骂作“奸臣之尤”
这事儿大家都知道,来龙去脉不复杂但教训扎心。赵括出身书香门第,兵书念得滚瓜烂熟,理论上无懈可击。上场前,他把兵法背得比谁都溜,说得条条是道,还把父亲赵奢的光环一直挂嘴边。可问题是,纸上谈兵归纸上谈兵。廉颇当时采取防守消耗的办法,本来就是要耗着秦军;朝堂上一些人
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,是一场改写历史走向的关键战役,而赵括在其中的表现,成为了因一知半解便轻率表态决策的典型反面教材。赵括出身将门,自幼熟读兵书,谈起兵法理论头头是道,连他的父亲、赵国名将赵奢都难以辩驳 。这种在军事理论上的优势,让赵括对自己的军事才能极度自信,
本文是基于《忽左忽右》节目录音的口述稿,原节目标题为“卧榻之侧:张明扬谈五代十国的最后时刻”,本文仅对语法与用词做部分修改。
古礼所重,从来不是无底线的谦和,而是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的对等——你敬我一尺,我还你一丈;
常听人说 “识时务者为俊杰”,也常听人骂 “墙头草,两边倒”,这两句话撞在一起,倒把 “见风使舵” 的学问显出来了。说到底,见风使舵本身只是一种行为,关键在于是为了什么 “使舵”,又 “使” 向了哪里。
孔子享年73,孟子享年84,圣人亚圣寿享如此,也让后世人约定俗成的将73-84当做槛。
加班到深夜却觉得前途迷茫,刷着朋友圈对比他人的成就越发焦虑,明明很努力却总觉得“来不及”……